全国免费咨询电话:4006750796
首页 > 资讯观点 > 价值思考 > 关于互联网究竟如何帮助医疗服务提高效率的一点思考

关于互联网究竟如何帮助医疗服务提高效率的一点思考

2015-10-09  · 周鹏远
浏览次数:

--写在《症状检查系统在提供自助诊断和分诊服务的准确性研究》译文前

/54Doctor 周鹏远

 

十一长假期间与我在重庆的大学同学进行了一次有关互联网和医疗的电话交流,起因是同学在假期中带孩子看病碰到的种种困难和不爽:挂不到专家号,好不容易排长 队挂到号,就诊前又排长队等候,看医生时间不过几分钟,然后又是排队缴费,排队取药。前面这段描述在我们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来说是绝不陌生的,或者说包括BAT在内的绝大部分移动医疗军团都会用上述问题作为自己进入这个领域的开场白。作为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的我的同学也提出了同样的见解:你一直在做医疗领域,有没有办法通过互联网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我告诉他:现在这个领域有无数的互联网大牛背着一麻袋一麻袋的钱在思考和试图解决你提出的问题。我个人的观点是:一、看病难的问题不是一个互联网问题,是整个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系统性规划和建设的问题,不是单纯通过IT技术手段能够解决的,充其量我们只能作为解决这些问题时的辅助工具;二、有一些技术方向(参考笔者在《互联网和医院究竟谁化了谁?》中所列举的40项影响医疗发展的技术)确实是可以影响医疗和医疗服务本身的,但是国内的互联网从业者往往从医疗服务的次环节入手,做一些浅层次的工具和应用,比如专家号不是难挂吗?做一个App帮助挂号,缴费不是要排队吗?做一个App帮助缴费,balabla,很少有人去深入思考或者践行那些更靠近医疗本身的技术应用,原因一方面是我们起点低,另一方面则是国内浮躁的市场观点所期望的几乎不切实际快速发展速度是不允许从业者踏踏实实地做长期研究和实践的。

         本期《医院互联网》(2015年第3季)我连续向读者推荐了三篇有关症状检查系统(Symptom Checker)在国外的应用和研究的文章,尤其是哈佛大学医学院Hannah L Semigran等几位研究者对症状检查系统深入评估和研究的学术文章,对我们这些从技术入手希望通过互联网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的从业者无疑是有多方面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1.      国内无论是政府还是媒体在谈到如何解决看病难所涉及的问题时,几乎没有人去考虑和分析庞大的医院门诊量中究竟有多少有价值的就诊,有多少其实是在浪费医疗资 源,国内也缺少这方面的研究和数据统计,而这方面是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参与和控制的。症状检查系统就是辅助解决这类问题可能的有效工具之一。

2.   仅仅通过症状肯定是无法完全准确地产出诊断结果的,这 是当前询证医学体系下的常识。但是作为医生就诊经验模拟的专家系统,通过症状信息是可以得出一定的诊断趋势和方向,或者像文章所强调的给出更有效的分诊建 议,这是信息系统通过更完善的算法设计可能实现的,尽管目前难度很大,如《症状检查系统在提供自助诊断和分诊服务的准确性研究》所给的国外症状检查系统的 评估:诊断准确率34%,分诊建议55%,但是从技术上是有提升空间的。

3.      分诊作为就医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国内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一方面我们缺乏像国外那样相对完善的医疗体系进行转诊和分诊,因而没有专门的团队、机构设置来实施 分诊;另一方面,即使在少量的触及分诊的业务中,我们和国外一样面临着分诊的技术平衡点难于把握的问题:过度风险规避(即:不管患者具体情况如何,“尽快 到医院就诊”这样的意见是最能规避医疗风险的)成为分诊工作的基调,在没有足够值得信赖的技术手段支持下,这种方式肯定会增加大量不必要的门诊就诊行为, 从而导致整体医疗资源的浪费。症状检查系统会成为这种分诊基调的终结者还是帮凶?

4.      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患者移动App中几乎都配备了症状检查系统或类似系统,他们究竟是否可行,其自我诊断的准确率和分诊建议的准确率到底是多少?如果需要提高,我们究竟该如何做呢?

在阅读了《症状检查系统在提供自助诊断和分诊服务的准确性研究》这篇译文后,我想您会找到一些答案的。

                                                                                                                       2015109